• 56215

    累计用户数

  • 672

    新增用户

  • 411

    活动发布量

  • 3008

    活动预订人数

  • 127

    场馆开放量

  • 1235

    场馆预订量

文化馆总分馆统计
总分馆今日入馆本周入馆本月入馆全年入馆

总馆

体育馆

博物馆

龙洞镇分馆

月山镇分馆

泉塘镇分馆

虞唐镇分馆

翻江镇分馆

  • 5925807

    访问PV量

  • 1975269

    访问IP量

志愿者服务次数排行榜
  • 598

    李阳

  • 321

    王雪

  • 284

    朱亚超

  • 280

    韩立

  • 277

    张京楚

  • 262

    陈泊凡

  • 257

    徐杰欣

  • 248

    黄阅

每周四全天闭馆,周五下午闭馆
精品图书推荐
外婆的道歉信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
瞎猫头鹰大国的崩溃
日本新中产阶级新童话大王
芒果街上的小屋海边的牛
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空心树
冷暴力天使与魔鬼
岛上书店明明动了情
永恒的边缘职场定位的39条法则
新书推荐

《谁跟我玩儿》

作者:金波著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主题:儿童文学

《写信和读信》

作者:郑春华著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主题:汉语拼音

《认真对待生活的姑娘都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作者:魔女sha sha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主题:女性

《你要在最好的年纪,优秀到无可替代》

作者:席之宸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主题:成功心理

《姑娘,你要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霁色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主题:女性

《梁晓声读书与做人》

作者:梁晓声著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主题:散文集

《狗与花椒树女王口述史》

作者:王静文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主题:长篇小说

《愿望的实现》

作者:(印度)罗·泰戈尔著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主题:拼音读物

《布局人生: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作者:萧鼎诚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主题:成功心理

《世间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淡淡淡蓝著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主题:散文集

图书借阅排行榜
  • 水浒传.上

  • 带灯

  • 红楼梦.上

  • 福尔摩斯新探案

  • 肖申克的救赎

  • 三国演义.上

湘乡名人

萧三

萧三(1896~1983),湘乡横铺桃坞人,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萧三与毛泽东1918 年在长沙参与创建新民学会,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参加工学世界社、少年共产党。1922年加入法共。同年转为中共党员。次年入莫斯科学习。1924年回国,先后担任中共湘区区委委员、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1927年曾以中国“左联”常驻莫斯科代表身份出席国际作家会议,并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主编《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同时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诗集10本,被译为英、法等多种文字。1939年回国,曾任“鲁艺”编译部主任,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大众文艺》主编、曾出席中共“七大”,全国首届政协会议。1949年后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等职。其重要著述已整理成《萧三文集》、《萧三诗选》出版。

丁秋生

丁秋生(1913~1995),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九军团第十四师四十一团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干部团第一营政治委员,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二一五团政治委员,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股长,政工干部训练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分校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军委工程学校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八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二十二军政治委员兼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干部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曾昭抡

曾昭抡(1899~1967),湖南湘乡人。中国化学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高教部副部长。早期从事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有机理论方面的计算,以及分子结构和炸药化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晚年从事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在教育部、高教部工作期间,对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作出不少贡献,并对改革中国科学体制提出过许多重要见解。热心学术团体与学术刊物工作,是30年代初创建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该会会长(理事长)多年,又是《中国化学会会志》的创办人,自创刊起即担任总编辑达20余年。对中国化学名词的命名与统一作出过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卓然

李卓然(1899~1989),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李卓然出生于湖南湘乡洪塘的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夏,他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共党员预备期),1923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入党后任旅欧支部训练干事。1925年秋,赴苏联学习。1929年秋,毕业后回国从事兵运训练工作。在此期间主持和翻译了苏联红军的条令和条例。这是供我军参考的第一部政治工作条例。同年秋被派往中央苏区工作,曾任中央红军司令部总直属队总支书记、中央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中央局代秘书长。李卓然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遵义会议。他积极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拥护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935年9月任红四方面军前敌政治部副主任,为发扬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期间,李卓然十分重视党的政治思想工作,重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1949年4月至1954年冬李卓然为改变东北地区的科学、教育、卫生等工作的面貌,做了许多工作。1954年11月,李卓然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1979年1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谭政

谭政(1907~1988),原名谭世铭,号举安,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人,1906年6月14日生于湘乡县龙洞乡一个绅商家庭。在县立东山学堂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春,在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第二连上士文书。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前委秘书、军委秘书长、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二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一师政治部主任、政委。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红军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副政委、第三政委、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委、顾问等职。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绝大部分时间从事军队政治工作,从基层政治部主任直到总政治部主任,有着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和很高的政治工作领导才能,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转战赣南闽西、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就十分注意总结政治工作经验,特别是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部队完成作战任务的经验,为人民军队初创时期政治工作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的这些报告现已成为研究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文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于1936年3月26日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写了《关于红军中新的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报告,根据红军10年来的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贯彻等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提出必须在红军政治工作中增添和充实新的内容,加强党在组织上、思想上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红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1938年春至1942年冬在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期间,参与全军政治工作领导,指导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政治工作,加强部队建设。他写的《八路军抗战三年政治工作初步总结》、《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等文章,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44年4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主持和指导下,他起草并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性质、地位和基本方针、原则,既继承了红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提出了改革政治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意见,阐明了对待政治工作应持的正确态度,对于军队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继古田会议决议之后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被中央列为党的整风文件、部队学习的教材,号召全党全军认真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还几次将报告重新印发部队。解放战争中,他参与领导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协助罗荣桓领导部队的政治工作,深入前线进行政治动员,大力开展以诉苦和整顿思想、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在辽沈、平津等战役和进军华南时,他针对大兵团作战和执行开辟新区任务的特点,对加强部队团结、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对待城市政策等问题,及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号召部队争创“仗好、团结好、政策纪律好”的三好连队,并公布了进城“约法八章”,提出争取“军政双胜”、“秋毫无犯、原封不动”的口号。攻占天津后,他向中央军委写了《关于攻津部队作战勇敢、纪律良好及战后情况》的报告,被中央军委转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各前委、军区推广。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从事军队政治领导工作。在主持全军政治工作期间,把全部精力倾注于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组织全军进行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保证大规模整编任务的完成和各项正规化制度的建立。在《建军新阶段中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关于训练中执行群众路线的初步总结》等文章中,根据新的历史时期部队中的问题和产生的新矛盾,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他把全军普及文化教育作为部队建设的一个战略性措施,要求工农出身的军官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组织部署全军兴起轰轰烈烈的学习文化热潮。在中共八大上,他以《建军新阶段中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为题作了重要发言,总结了军队政治工作成就,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措施。他倡导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提出“一专多能、一兵多用”的建议,领导制订了干部理论教育计划、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大纲、普及中高级文化教育的十年规划等文件,促进了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60年10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他受到林彪陷害,被加上“反对毛泽东思想”、“在总政结成反党宗派集团”等莫须有的罪名,遭到错误批判,受到撤职、降级处分。1965年任福建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又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被关押8年之久。1975年任中央军委顾问。1980年中共中央对他受的政治诬陷予以平反。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是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党和人民给予他很高评价,称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

陈赓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人,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湘乡县二都柳树铺一户殷实人家。自幼受军人出身的祖父熏陶,立下“富国强兵”志向。1916年入湘军当兵4年。1921年起,在长沙铁路局工作、自学,后入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广东陆军讲武学校,后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第二、三、四期毕业生连长。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两次东征战役,以其特有的机智勇敢出色完成了任务。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曾救过蒋介石的命。1926年7月,中共中央派他去苏联红军政治保卫训练班学习三个多月,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特务营营长。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负责政治保卫工作。在起义部队南进途中身负重伤,被安排去上海疗伤。伤愈后,留在中共中央特科主持情报工作。他深入龙潭虎穴与敌警探特务周旋了4年,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先后任团长、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率部参加黄安、商(城)潢(川)、涂家埠、潢光四大战役,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再次负重伤,又转至上海治疗,不幸被捕。蒋介石亲自劝降,他不为所动,后经党组织和宋庆龄营救出狱。1933年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彭杨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参加了长征,负责警卫中央机关安全。1935年5月率部抢渡皎平渡,使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率部奔赴山西战场抗击日军,参与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他巧妙地利用日军侵入中国初期骄横麻痹的弱点,采取夜袭、伏击、麻雀战等战术手段有效地打击敌人。特别善于组织伏击战,曾率部取得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神头岭、响堂铺、香城固等伏击战的重大胜利,给日军以重创,成为令敌人闻之丧胆的抗日名将。1938年3月,指挥潞城、黎城之间的神头岭伏击战,歼敌1500余人,刘伯承赞扬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吸敌打援”战例,日军统帅部把它看成是八路军的“典型游击战”。1939年2月在威县组织的香城固战斗,歼敌2000余人,并以灵活机动的行动摆脱了敌人的重兵追击,创造了平原反“扫荡”作战的光辉范例,受到蒋介石、卫立煌通电嘉奖。1940年1月,率部赴太岳抗日根据地,成立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任司令员。指挥部队转战同蒲、白晋两线,采取“釜底抽薪”、“敌进我进”的战法,粉碎了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巩固了太岳根据地。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指挥沁源军民进行了长达30个月的围困战,使日军的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遭到彻底失败,创造了人民战争的范例。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赞扬沁源围困战的胜利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太岳兵团司令员兼前线委员会书记、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转战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等15省,行程3万多里,歼敌70余万,解放城市200多座。1946年7月至9月,指挥所部在晋南战场连续进行同蒲等3个战役,粉碎了胡宗南10个旅、阎锡山5个师的进攻,歼敌2.5万人,尤其是歼灭号称“天下第一旅”的胡宗南精锐部队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引起国民党反动派震惊。毛泽东将同蒲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范例向全军推广。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他与王震等组织指挥了吕梁战役、汾(阳)孝(义)战役,解放了晋西南大片土地,解除了陕甘宁边区东侧威胁,推迟了国民党军突袭延安的计划。1947年4月,率部发起晋南战役,解放25座重要城镇,歼敌1.4万人,彻底摧毁了胡宗南、阎锡山联防体系,有力地策应了陕北战场。1947年8月,率领由第四纵队、第九纵队和第三十八军等组成的太岳兵团,挺进豫西,不到半年,歼敌5.6万人,解放36座县城,组建了豫陕鄂军区和行政公署,胜利完成了在豫陕鄂边区战略展开的任务,有力地配合了西北野战军转入反攻。同挺进大别山的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和进至豫皖苏的陈(毅)粟(裕)大军在中原地区形成“品”字形部署,互相策应,引起全国战局的根本变化。1948年以后,参与指挥了洛阳、宛西、宛东、郑州、淮海、渡江等战役,取得巨大战果。进入战略追歼阶段后,坚决执行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一再抵制林彪正面出击的错误意见,指挥第四兵团配合友邻部队进行广东、广西、滇南3次大围歼战,解放了3省广大地区。1950年2月,率部进驻昆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主席。1950年7月,应越南的要求,他作为中共中央代表率工作组前往越南,帮助进行援越抗法战争。越共中央采纳他的设想,组织中越边界战役,于同年10月取得歼敌3000人的重大胜利,使法军在越北边境的防御体系全线崩溃。越共中央总书记胡志明多次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具有老布尔什维克的风格和伟大国际主义精神,他给我们党和军队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礼物”。1950年11月从越南前线回国后,又奔赴朝鲜战场,先后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主持作战指挥,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7月奉毛泽东之命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1954年任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与军事科学研究。1957年代理总参谋长职务。1958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他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61年3月I6日逝世,终年58岁。他一生光明磊落,顾全大局,英勇果断,坚强不屈,豁达乐观。特别是直言不讳、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极力称道。陈毅说他是党内一门炮,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炮。还说:“陈赓像一个玻璃杯,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中共中央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指挥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是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1989年中央军委确认他为军事家。
历史上的今天